一个宣称售卖“没有商标与优质”商品的门店,
最终却成为令消费者记忆深刻的品牌?
这是否很奇怪?
它又是如何占据用户的心智,从而成就一个“品牌”?
我们来看看无印良品,是如何打破“品牌效应”,却又成就品牌的!
“无印良品”诞生的初衷
“无印良品(MUJI)”创始于日本,其本意是“没有商标与优质”。1980年,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迷,日本也经历了严重的能源危机。
当时的消费者不仅要求商品有好的品质,也希望价格从优。木内正夫创办了“无印良品”公司,向市场推出了第一批无品牌产品。这些产品包装简洁,降低了成本,所使用的口号是“物有所值”。

1983年,无印良品在东京青山开设了第一家旗舰店。由于大受消费者的肯定,几年内在日本就有了上百家专卖店。1991年,无印良品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海外专卖店,此后陆续进入法国、瑞典、意大利、挪威、爱尔兰等国家,2005年7月,其上海专卖店正式开业。
——这是我们在网络公开资料上看到的,关于“无印良品”的诞生与发展。

那么,在这里我们看到的,其实是:一个企业去掉了“产品品牌”的效应,但取而代之的是,以供应链能力,找到市场需求切入点,实现了以“店品牌”占据用户心智的跨越!
“产品品牌”到“店品牌”的跨越
在大众的认知里,品牌与某个品类,产品,是息息相关的。往往我们谈到品牌,大家会提及可口可乐、苹果等。但是,麦当劳、星巴克这些,难道不也是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吗?

我们可能想不起他们的某个产品、品类,但是,我们能想起身处其中的某些感觉,能联想到它提供的某些服务和体验,这就是“店品牌”,也属于“服务品牌”,即,它是以提供很多产品,以流程、以服务、甚至以环境体验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,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具体产品本身的功能属性,它属于更难以经营的一种品牌。
所以,由此可见,虽然“无印良品(MUJI)”创立的初衷,是销售一些“没有商标”但优质的商品,而恰恰是因为这样的门店,提供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产品,以及由此形成的极简风格,让消费者留下印记和不错的消费者体验,进而门店渐渐成为一个“品牌”。
而这一点,我们用品牌六维魔方来进行解构,就不难理解,它是如何成为“品牌”的。
用品牌六维魔方
解构无印良品如何"成为品牌"?
按品牌六维魔方理论,任何一个品牌,要成为“品牌”,都会有这样从战略到战术落地的六个环节。

首先,企业必须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,即战略方向精准,走在“道上”。从上述无印良品发展历程来看,恰恰是当时世界经济低迷及日本的能源危机,令消费者产生了对“非品牌”商品的需求——更追求性价比与极简,这是基于经济低迷和危机所产生的消费者痛点,而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就找到了市场的精准切入点。

其次,品牌名称精准表达了品牌的定位与使命。尽管这个企业在“弱化品牌效应”,但品牌名称却非常鲜明地实现了消费者心智的占位,“无印”强调了没有商标,没有品牌,而“良品”则强调了商品的优质,这清晰地宣称了企业的使命,这无疑使旗舰店(集合店)有了鲜明的特色,也就是,其品牌定位是结合了企业发展战略方向,精准确定的。

再次,假设“无印良品”无法给消费者提供“优质”商品,它能成功吗?答案是:必然不能。“极简”并非“简陋”或者“粗糙”,相反正是因为企业在材质、设计、款式上的独具匠心,令产品及品类有了差异化特点,有别于其他品牌,形成独特的风格调性,自然也形成了独特的用户群体。而这一部分年轻人也愿意接受这一标签,成为忠实的粉丝。

任何一个品牌,一旦形成自己的特色,有了拥护这一特色甚至风格调性的群体,它自然而然形成了“话题”,“流量”,成为消费者喜爱去逛的门店。
最后,再谈到组织这一点,假设没有一个良好的体系,支持企业门店的运转,那么它也必然无法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“品牌”。组织,是任何企业的品牌成功的必要支撑。而遍布全球各地的连锁门店的管理,反映出企业连锁机制设计与组织能力的优异。
结语
诚然,企业、品牌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都难以避免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,例如企业也出现过不少负面舆论,也有“撞脸”的本土连锁企业,但说到底,企业最初的发展与成功,都离不开品牌经营管理的方法论正确。
因此,以“品牌六维魔方”理论体系来看,强调“弱化品牌效应”,恰恰是企业瞄准了当时的世界趋势和社会痛点问题,提供了优异的解决方案,形成了连锁门店管理经营体系,占据了年轻用户群体的心智,从而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品牌。
看起来仿佛有矛盾之处,但这也说明了,从产品品牌到店品牌的不同能力维度的跨越!任何企业,成就一个品牌都有其方法论。品牌六维魔方,恰好提炼及说明了企业的这一共性、这一方法论!